刊名: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主管:中国科学院
ISSN:1001-1552
CN:44-1595/P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影响因子:1.112426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北大核心期刊(2017版);化学文摘(网络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1-2012);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3-2014);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5-2016);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7-2018);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9-2020);工程索引;哥白尼索引;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文摘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地质学
期刊热词:
构造地质与成矿学
斑岩铜矿床是最重要的铜矿床类型之一。该类矿床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成矿域、中亚成矿域和会聚板块边缘的特提斯成矿域,其成因不同于浅-超浅(1-6km)中-酸性斑岩。入侵相关。会聚板块边缘的岛弧或大陆边缘弧在增生和会聚过程中具有极快的隆升和剥蚀速度。因此,目前斑岩型矿床多见于中、新生代。对于这种时空分布格局,前人通过对全球斑岩矿床的数值模拟,认为古生界和较老的斑岩铜矿床较少是由于抬升剥蚀造成的。但中亚成矿域的大部分斑岩铜矿形成于古生代。这些古老的斑岩矿床的保存受到独特的地质过程的影响。明确这些古斑岩矿床变化和保存的控制因素具有重要意义。资源潜力评价和勘探具有重要意义。理解这些机制的关键是确定后矿化和埋藏过程。由于封闭温度相对较低且对近地表地质过程敏感,低温热年代学方法是目前定量约束后成矿演化历史的重要手段。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矿物学与成矿重点实验室博士生龚林在其导师、研究员陈华勇、Barry Kohn教授的指导下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研究所物理所副研究员张志勇等选择了中亚成矿带南缘晚古生代形成的延东铜矿床域开展典型案例研究,综合运用低温热年代学方法(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锆石(U-Th)/He定年和磷灰石(U-Th)/He定年),结合区域地质记录(包括构造、地层和古气候),以了解延东铜矿的出露及保存过程、机制和相应的地质大事件,并为区域勘探和勘探提供指导。
低温热年代学数据和热历史反演模拟表明,延东铜矿至少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冷却过程和一个阶段的热复位。第一期显着降温事件与晚二叠世-三叠世塔里木地块拉萨北移、羌塘地体与欧亚大陆碰撞有关;第二阶段较弱的降温事件与中侏罗世-早白垩世蒙古-鄂霍次克洋的闭合与拉萨地体和羌塘地体的碰撞有关;这两个冷却事件被中侏罗统沉积物的热重置分开(图 1)。根据该地区的地质记录,研究认为,伸展构造背景、矿化后埋藏、干旱古气候条件以及新生代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远期影响控制了延东铜矿床的保存。到目前为止的有利因素。此外,该研究还利用前人已有的天山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和高程资料,提出裂变径迹热年龄-高程关系可作为评价剥蚀程度的有利指标。认为Harlik山区、吐乌-盐通、库鲁克塔格和北山的折返程度相对较弱,具有较好的矿床保存潜力(图2)。
近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经济地质》上。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图1 延东铜矿成矿后开挖演化过程及相应的构造事件和古气候条件
图2. (a) 中国天山地区地貌和地表磷灰石裂变轨迹年龄分布图; (b) 中国天山地区磷灰石裂变轨迹年龄等值线图; (cd) 剖面 延东矿区年龄-海拔图。低海拔地区冷却年龄较大,有利于沉积物的保存
文章来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网址: http://www.ddgzyckx.cn/zonghexinwen/2021/0825/966.html
上一篇:《中国矿产地质志》首批成果发布
下一篇:广州地化所揭示云中过程在重塑活化颗粒化学和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投稿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编辑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版面费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论文发表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